图源:pixabay
曾撑起互联网搜索广告的大厂代理商,正逐渐淡出互联网舞台。它们或渐次退场,或谋求转型。
近期,有消息称,某搜索大厂在江苏最大的总代常州市青之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倒闭。该公司官网资料介绍称,青之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是青峰网络集团在江苏地区以网络服务为主经营的高科技公司,专业从事网站制作、网络营销策划、软件开发等服务,是某大厂在常州、泰州、连云港、扬州地区的营销服务中心。在巅峰期,该公司共有上百名员工。
青之峰在抖音官方账号的最新一条视频停留在5月底,主页介绍依然显示提供竞价、爱采购、网络建设等服务。最新一条视频下,有网友询问对公司解散事宜,公司回应称,只是该大厂竞价不做了,其他业务正常,“如果不相信,可以来公司总部。”
时代财经联系了青之峰的官方服务热线,对方表示,公司仍在做相关的业务。“只要你钱交过来正常开户了,依然能在该平台上被推广。”谈到业务调整是否会对后续的营销造成影响,对方表示并不会有影响。
从风口到岔路口
类似青之峰这样的代理商,曾经遍布各地,它们如同毛细血管撑起了互联网广告的飞速发展。
无锡泛亚是典型代表之一。2011年3月,无锡泛亚总经理颜健鸥获某大厂颁发的“业绩贡献最大奖”。而无锡泛亚与该厂的合作从2003年持续到2013年,并且在2008年到2010年连续三年保持总代理第一名,后来又在2019年重新牵手。
无锡泛亚也曾备受市场青睐。2016年,商中在线(831916.NEEQ)发布重大资产重组报告书,拟以2.2亿元购买无锡泛亚100%股权,其中以20元/股发行股份936万股,现金支付3300万元,增值率高达788.58%。公司表示,增值率较高的原因是无锡泛亚属于互联网营销及相关服务行业,有轻资产特征,账面价值未能全面反映其未来的盈利能力。
这笔交易最终在2017年3月落地。当时收购事项还涉及业绩对赌。公告显示,无锡泛亚被要求于2016年、2017年、2018年分别实现经审计税后净利润1500万元、2000万元和2500万元。
头部代理商抢夺泼天财富,中小代理商也能在红利期喝到汤。
十年前从事代理商销售的吴磊向时代财经透露,早期拓展客户不需要特别挖空心思,只要做好前期开户工作,后续消耗资源的需求会很快跟上。吴磊所在的代理服务商一年销售额可达2亿元,开单千笔,团队表现突出的销售员工月收入2万元左右。
没有永远的辉煌。移动互联网大潮涌来,流量入口开始分散到一个个独立封闭的APP,广告触达模式改变。一众社交媒体崛起,蚕食用户规模。
被收购的无锡泛亚,起初业绩表现稳定。据商中在线年报信息,无锡泛亚2016年、2017年的净利润分别为1497万元、2028万元,占商中在线净利润比重均超50%。
2018年,无锡泛亚的增长开始乏力,盈利能力未能继续保持。2018年,该公司实现1893万元的净利润,与之前承诺的净利润规模有600多万元的差距。次年,无锡泛亚更出现断崖下滑,净利润544.21万元,占商中在线净利润比重降低至20.05%。
王薇没有赶上行业赚钱的好日子。三年前,她才加入某大厂代理商的销售部门。王薇介绍,公司提供的福利待遇在行业内还算不错,基层销售能拿到近15%的提成。业绩好的员工每个季度还会涨一次底薪。
即便如此,她在那时就已感受到签单开始变得困难起来,有的同事3个月都开不了单。
“销售部门没有完成业绩的团队不在少数,即使销售冠军也开不了大单。如果出不了单又想不到新的拓展方向,就可能面临被劝退的风险。”王薇向时代财经表示,她们面对的问题不再是“赚钱多少”,而是“优化还是留下”。
“广告主的选择变多了,客户不再执着选择一个渠道,只有化工、材料、机械类公司的合作还比较稳定,他们需要在网站上实现企业官网的露出。”王薇说道。
代理商转型路在何方?
搜索营销服务逐渐陷入增长瓶颈,推广业务的代理商们开始启动业务转向。
开创集团(872123.NEEQ)赶上了互联网营销的辉煌期。近两年,开创集团试图挣脱单一的互联网推广业务,加大拓展云服务和其他业务。2016年,开创集团开始注册公司,切入云计算相关业务,将它视作企业发展的第二曲线。
开创集团创始人周伯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公司正在布局人工智能领域的研发和投入,与ChatGPT和百度的文心一言都已经展开合作,为企业和政府提供更智能、更精准、更有效的数字化产品。
财务数据显示,开创集团2023年的云计算服务营收为2416万元,同比增长26.58%;其他营收为1132万元,同比增长实现98%。不过,数字化营销依然是它最主要的营收来源,全年收入为11.5亿元。
其财报风险提示指出,开创集团的相关业务依然对头部客户存在重大依赖。若公司与客户合作关系发生变化,将会增加公司未来业绩波动的风险。
另一家大厂代理公司微网通联也在积极转型。微网通联在互联网营销之外,开拓职业教育、政务数字化和云通信业务。微网通联2023年财报显示,当年营收为3.42亿元,同比减少14.2%。不过,从公司的公开信息来看,云通信业务的重要性已经排在了网络营销前面。
曾经辉煌一时的无锡泛亚并没有舍弃网络营销推广业务,但把云计算、人工智能放在更重要位置,网络营销的阵地也从搜索引擎转向了头部短视频平台。
“搜索营销依然向客户提供相对精准的目标客户群体,传统行业的广告主会选择之前的平台,但是能明显感受到用户规模变少。短视频可以在短期内实现高曝光度,但是又存在转化率不高的情况。”互联网推广代理商经理李薇向时代财经说道。
时代财经还注意到,大模型热潮来袭,一部分代理商也开始转身,从事AI产业中的数据标注业务。太原数据标注基地就是百度人工智能建设的重要布局,密密麻麻的外包公司延续了人海作战的策略,他们源源不断地向AI投喂养料,从而成就人工智能的迭代更新。
陈峰是西南地区广告代理商的金牌销售,他所在的公司也在朝着AI方向转型,承接平台大模型企业端的销售任务,“公司开始重视用AI去给广告客户做精准营销,也会找一些需要AI赋能、改造的公司来服务。”
(文中受访者皆为化名。)
又一家互联网保险代理商赴美上市,“AI+保险”前景几何
作者| 芳芳
来源 | 新经济观察团
人工智能正在逐步渗透并重塑我们的生活方式,无论是个人消费习惯还是企业运营模式,都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与此同时,AI技术也在金融领域,特别是保险行业中开辟了新的可能性,引发了资本市场的热烈追捧。
元保数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元保”)就乘上了这股东风,向资本市场发起了冲击。9月17日,主打 “AI+保险”概念的元保,向SEC递交了IPO的申请,拟在纳斯达克交易所上市。
作为一家成立于2020年的新兴互联网保险中介平台,元保主要是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为客户提供更为个性化且高效的保险解决方案。不过,从财务数据和市场现状来看,这家保险科技独角兽的上市之路并不平坦。
01
运用AI攻城略地,但陷入亏损困境
招股书显示,元保是一家在线保险分销商,通过与保险公司合作,由保险公司向消费者签发保单,根据保费的一定比例向元保支付佣金,作为保险分销服务的费用。此外,元保还为保险公司提供系统服务,优化保险产品的分销效率,并通过协助制作保险产品推广视频等方式获取一部分收入。
2020年,元保取得全国性的保险经纪牌照,名称为元保保险经纪(北京)有限公司,正式上线运营。凭借独特的“AI+保险”商业模式,元保通过AI科技定位于深耕普惠健康险市场,聚焦短期保险产品,并通过数字广告与移动互联网,将保险服务扩展至更广阔的地区。2024年上半年,元保理赔用户中来自三线及以下城市的用户占比超过70%,并且在医保外费用报销比例高达81%。
公开资料显示,元保创始人兼CEO方锐曾任网易集团副总裁,集团技术部负责人,在网易创立网易电商和网并担任CEO,在网易有长达17年的工作经验,这也为公司的AI 业务发展打下了基础。
2021年3月,方锐带领团队打造了元保“智能保险大脑”,可以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优势,为用户“千人千面”精准匹配保险产品。
在发展过程中,元保开发了大量模型,包括媒体模型、用户模型和产品模型。截至2024年6月底,元保共计开发出了超过4400个模型,覆盖了用户定位与获取、销售转化到售后服务等全服务链场景。其中包括媒体模型700多个,用户模型3000多个以及产品模型700个左右,分析用户的数据标签超过4300个。
正因如此,元保得到了资本青睐。2021年5月,元保宣布累计获得数百万付费用户,覆盖国内90%以上地区,完成近10亿C轮融资,由源码资本领投,凯辉基金及老股东山行资本、北极光创投、启明创投、SIG跟投,元启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成为国内最快完成C轮融资的互联网保险平台。
招股书显示,按2023年首年保费计算,元保已成为国内人身险市场的第二大分销商,并且是国内人身险市场上最大的独立保险分销商。
随着业务扩张,元保的营业收入也水涨船高。招股书显示,2021-2023年,元保的营收分别为3.85亿元、8.50亿元和20.45亿元,营收增速也由2022年的120.78%涨至2023年的140.59%,实现了翻倍式的增长。但在进入2024年后,元保的营收增速大幅回落,今年上半年实现营收15.29亿元,同比增长58.70%。
在扩张市场份额的同时,元保也面临不少问题。公司在技术研发、市场拓展和客户服务方面的初始投入,短期内增加了公司的运营成本,导致连续亏损。
2021-2023年,元保的归母净亏损分别为12.18亿元、4.35亿元和3.33亿元。三年时间里,元保累计亏损达到19.86亿元。尽管2024上半年有所好转,实现归母净利润1.75亿元,但与此前的深度亏损相比,仍不能说完全摆脱了亏损困境。随着监管政策的收紧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元保必须在维持高速增长的同时,寻找有效的途径来改善盈利能力。
02
不重研发重营销,网上投诉频发
作为一家新兴的保险科技公司,元保不可避免地在营销层面进行了巨大投入,这也是导致亏损的重要原因。
招股书显示,2022-2024年上半年,公司的总运营成本和费用分别为8.66亿元、18.7亿元及12.14亿元,占当期营收分别为101.9%、91.4%及79.4%。同期,元保的销售与营销费用分别高达6.57亿元、14.62亿元及9.56亿元,在总运营成本中的占比分别达到了75.8%、78.2%、78.8%,三年累计费用达到30.75亿元。
与之相反,打着AI旗号的元保,实际上在研发方面十分吝啬。2022年到2024年上半年,元保研发费用分别为7843万元、1.29亿元、8979万元,在总成本费用中的占比仅为9.0%、6.9%、7.4%,不及营销费用的零头。
元保依靠大数据和技术手段来实现个性化营销,能够更细致地分析用户的行为习惯和偏好,因此可以更精确地向目标群体推送定制化的内容。然而,这种基于用户画像的精准营销方式,如果不加以妥善管理,很容易滑向另一个极端,即利用这些信息制造出看似贴心实则具有误导性的营销策略。
在网上公开投诉平台上,我们看到,元保正在承受着因此带来的大量投诉案例。诸如“首月0.1元”或“首月3元”等促销策略,这种策略看似优惠,实际上是在“诱导”用户在首月以极低的价格购买保险,之后的保费则恢复正常水平。然而,许多用户可能没有注意到后续保费的金额,或者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同意了自动续费功能,从而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扣除后续的保费。截至目前,相关“诱导投保”、“自动扣费”等投诉已累计超千条,给元保的公司声誉带来不小的负面影响。
而这种宣传方式,还有触碰监管红线的风险。早在2020年,原银就“首月0元”、“首月1元”等欺骗投保人问题,对多家保险公司、经纪机构予以通报和处罚。2023年11月,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短期健康保险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和《关于短期健康险产品有关风险的提示》,新增对互联网销售平台的相关要求,要求各保险公司应当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加强第三方销售渠道管理。与此同时,提示保险公司,不应使用“保费低至(最低)X元”“每月X元起”“保障高至(最高)X万”,以及“低至(最低)”“起”“高至(最高)”等词汇进行不当宣传。
而从元保的用户数据来看,这种营销策略目前也只能为其吸引短期客户,长期客户留存度很低。
2022-2024年上半年,元保的长期险首年保费收入分别为6.36亿元、6.99亿元、6880万元,分别占其保险分销服务收入的7.4%、4.0%和0.5%,短期险的收入占据了绝大多数份额。同时,长期险的新保单数量分别为6.90万、7.57万、1.10万,分别占新保单总数的1.1%、0.6%和0.1%。可见目前的营销策略虽然能在短期内吸引大量用户,但是否能将这些用户转化为长期的忠实客户仍然是一个疑问。
03
大客户集中性过高,短期产品占比超99%
凭借先进的技术和独特的商业模式,元保在短时间内实现了显著的增长,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之一。然而,在高速发展的背后,也暴露出了若干结构性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大客户高度集中。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元保在2022年至2024年上半年期间,前三大客户贡献的收入比例分别高达69%、56%和61%。这意味着元保的收入来源主要依赖于少数几家大客户。这种高度集中的客户结构,对于任何企业来说都是一种潜在的风险。
从财务稳定性角度来看,高度依赖少数客户,意味着元保的收入极易受到这些大客户的业务变动影响。如果某一主要客户因自身经营问题而减少合作,甚至转向竞争对手,元保的收入将直接受到冲击。此外,大客户在谈判中往往占据优势地位,可能会要求更优惠的价格或条款,这无疑会进一步挤压元保的利润空间。一旦这些大客户对服务或产品提出更高的要求,元保不得不投入更多资源来满足客户需求,同样会增加公司的运营成本。
另外,客户集中度过高也增加了客户流失的风险。即便只是失去其中一个大客户,也会对元保的整体业务造成重大影响。由于这些大客户在元保的收入结构中占有重要位置,任何变动都可能导致公司面临严重的财务压力。这种依赖性使得元保在面对客户关系维护时处于被动地位,一旦客户关系出现问题,公司将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
元保也在招股书中坦言,公司与保险公司的合作通常不具有排他性。如果保险公司发现对其服务不满意,或者认为元保的服务无法提高其盈利能力,或存在终止与其合作的情况。
与此同时,元保的营收结构也存在类似问题。短期保险产品在整体营收中占比过高,是元保面临的另一挑战。根据招股书内容,2022-2024年上半年,元保的短期保险产品首年保费在总保费中的所占的比例分别达到92.6%、96.0%、99.5%。
短期保险产品以灵活性和易于销售的特点吸引了大量消费者,尤其是在初次接触保险服务的用户群体中。这类产品虽然能够迅速带来收入,但由于其续费率较低、用户忠诚度不高,长期来看并不利于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此外,短期保险产品的利润率通常低于长期保险产品,这意味着尽管元保的营业额在增长,但如果不能有效地将短期保险用户转化为长期保险客户,其盈利能力一定会受到限制。
结语:
对元保来说,公司要想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增长,还需要在优化成本结构、增强用户粘性以及提升服务质量等方面下功夫,最终赢得资本市场的长期认可。
而即便上市成功,也并非元保的终点。此前已经上市的互联网保险类企业,如被称为“纽交所保险科技第一股”的水滴公司,上市3年时间股价下跌超90%。截止目前,其股价为1.16美元/股,已经接近1美元退市。
这背后,原因颇多。一方面是踟蹰不前的互联网保险渗透度。数据显示,目前国内互联网保险的渗透率仅为10%左右,远低于电商行业接近50%的渗透率;另一方面,互联网保险行业已进入强监管阶段,《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办法》、《关于进一步规范保险机构互联网人身保险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等三令五申之下,试图钻空子式的盈利路子早已被堵上。
关于互联网代理商;互联网代理创业,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用户评论
有你,很幸福
我最近在想学习做互联网代理,感觉是个很新颖的选择!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雁過藍天
要做互联网代理商吗?听起来压力挺大的啊!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娇眉恨
现在什么类型的互联网代理比较受欢迎呢?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一笑抵千言
创业的成本高吗?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堕落爱人!
做互联网代理需要哪些技能?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ゞ香草可樂ゞ草莓布丁
我想问下,互联网代理的利润空间有多大?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咆哮
有没有人能分享一些做互联网代理的小技巧?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生命一旅程
未来互联网代理行业的前景怎么样?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あ浅浅の嘚僾
选择哪种类型的互联网代理比较适合一个新手呢?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你tm的滚
互联网代理行业竞争很激烈吗?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巴黎铁塔
做互联网代理需要什么经验?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北染陌人
我想听听大家对互联网代理的真实经历,成功和挑战都要说!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Hello爱情风
互联网代理商会不会慢慢被取代呢?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荒野情趣
学习怎么做互联网代理可以上哪些培训课程吗?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话少情在
做好互联网代理需要什么样的人格特质?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乱世梦红颜
在哪个平台做互联网代理生意比较好?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独角戏°
做互联网代理的风险有哪些?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把孤独喂饱
应该如何建立自己的互联网代理团队?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苏莫晨
做互联网代理要怎么才能做到合法合规?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麝香味
有没有一些成功的互联网代理案例可以分享一下?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